查看原文
其他

邓拓:论文谈道不识何时倦

高冬梅 前线理论圈 2022-07-03

邓拓(1912—1966),原名邓子健, 笔名叫马南邨、邓云特,福建闽侯人,无产阶级革命战士,当代杰出的新闻工作者、政论家、历史学家、诗人和杂文家,书画收藏家

邓拓不仅是当代优秀新闻工作者,而且在史学、文学、哲学等诸多领域精研细琢,耕耘不辍,颇有建树。
他兴趣广泛、学识渊博、黾勉勤苦、谨严求实,在读书治学方面给我们留下了许多值得学习和借鉴的方法与经验。
专心致志 心无旁骛
邓拓自幼受儒家传统文化熏陶,其父邓仪中秉承“三更灯火五更鸡,正是男儿读书时”的古训,督促邓拓勤勉攻读唐诗宋词和四书五经等儒家经典,不仅打下深厚的古典文化功底,而且养成了专心致志、心无旁骛的读书品性。
邓拓指出,“不管你学习和研究什么东西,只要专心致志,痛下工夫,坚持不断地努力,就一定会有收获”,如果时紧时松,或作或辍,一暴十寒,则只能是终归无益。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,读书让人明智、使人进步,如果生活里没有书籍,就好像大地没有阳光,鸟儿没有翅膀。
为此,邓拓主张有书就要抓紧机会勤学苦读,日积月累,就能读好多书,掌握好多知识,而不能一天到晚地忙于订计划、开书目,毫无用处地空喊读书的重要性,实际上却是懒筋难展、懒肉难伸,不想花费一点时间和精力,只字不想读。

邓拓为《晋察冀日报》终刊题词
明晰会意 融会贯通
因为学习、工作和生活等需要,我们一生中要读许多各类各样书籍,但由于时间和精力有限,如果对每本书的每句话都要深究细研、刨根问底,非常难以做到,也没有必要,有时甚至适得其反。
如老子所讲:“少则得,多则惑。”对此,邓拓非常赞赏晋朝文学家陶渊明的“会意”式读书法,“好读书,不求甚解;每有会意,便欣然忘食”。
邓拓指出,读书的要诀,全在于会意,也就是说,读书不能死抠个别字句,固执一点,咬文嚼字,钻牛角尖,而是要抓住重点,着重领悟文中蕴含的真意。
当然,不求甚解依然需要认真读书,只是对难懂的地方先暂且放过,不死抠住不放,不因小失大,不为某一局部而放弃整体。
其实,我们读书时也多有这样的体会,对于难懂的部分,在我们读完上下文之后,或者有了一些相关知识之后,甚或多读几遍之后,也许就能读懂,豁然贯通了。
此外,邓拓主张读活书而不要读死书,要“知入知出”,先要静下心来读进去,体会著作的精神实质,触类旁通,而不是死背一些字句;其次,读了之后还要跳出书本,将书本知识融会贯通,学会“透脱”地灵活运用,不能为读书而读书。

1960年邓拓在江苏视察时在太湖留影

勤积善累 博采众长
邓拓的博学多才人所共知,他撰写的文章常常引经据典,谈古论今,纵说中外,深入浅出,给人启迪,发人深省,这些都得益于他平时的勤积善累,善于博采众长。
谈到积累资料之法,他的夫人丁一岚提到邓拓曾打过一个生动比喻,“你看农民出门,总随手带粪筐,见粪就捡,成为习惯。专门出门捡粪,倒不一定能捡很多。
但一成了随时捡粪的习惯,自然就会积少成多。积累知识,也应该有农民积肥的劲头……古今中外有学问的人,有成就的人,总是十分注意积累的。知识就是积累起来的”。这段话用农民积肥的形象比喻,讲透了知识重在积累的道理,可谓通俗易懂。
邓拓认为,这种积累要经历随机性积累和系统性积累两个过程。随机性积累,就是平时在读书看报和调查研究等过程中,我们发现了对自己研究的问题有用的材料,或随时想到的意见,马上抄记下来。系统性积累,就是等资料积攒到一定程度,我们要进行及时地归纳总结,分门别类地进行处理加工,归档保存,形成系统化的科学研究资料体系,随时候用。唯有取人之长、补己之短,兼收并蓄、博采众长,才能拓展自己的视野,提升自己的格局。
故而邓拓进一步指出,“我们无论研究什么问题,一定要把古今中外一切有关的书籍和报刊上已有的材料,统统看过,摘录每一点有用的东西,通过理论与实际的相互结合和印证,并且进行了详细的分析研究之后,才能在前人已有成绩的基础上,进一步提出自己的见解”。

邓拓及夫人丁一岚

笃行求真 实事求是
说到灾荒研究,就不能不提到邓拓的《中国救荒史》。在书中,邓拓秉持“应该以客观存在的一般事实的全部内容为根据”,“显示客观历史的真实性”的理念,运用大量详实的历史资料,客观真实地对我国历代灾荒情况进行了全面系统的记录和分析,提出了灾荒的成因和影响,探讨了历代救荒政策的利弊得失,为未来救荒事业的发展提供了有益借鉴。
此外,在邓拓的《燕山夜话》等著述中还有不少对历史进行考证辨析和调查研究的文章,表现出去粗取精、去伪存真、实事求是的严谨治学态度。邓拓指出:“做学问的人,要树立正确的治学态度,毫无疑问,除了实事求是以外,再也不能设想还会有别的什么态度了。”
邓拓倡导的实事求是,就是毛泽东所讲的“‘实事’就是客观存在着的一切事物,‘是’就是客观事物的内部联系,即规律性,‘求’就是我们去研究”。具体来讲,就是做学问必须在占有大量材料的基础上,研究分析客观实际情况,辨明是非真伪、美丑善恶,秉公行义,寻求真理。
邓拓强调,要特别注意防止出现穿凿附会的毛病。只有坚持实事求是、坚持独立的科学研究,通过分析归纳不断地认识事物的本质,把握事物的发展规律,才会逐步走向成功。
言之有物 有的放矢
著书立说,撰写文章,常常会遇到篇幅长短该如何取舍的问题。就此,邓拓指出,“文章无论长短,关键是要看内容”,做到“不为陈言肤词,不为疏慢之语”。
也就是说,要言之有物、有的放矢。如果通过读书、调研、研讨等,对事物有了一二可取的独特见解或新鲜的知识等,要传达给读者,最好开门见山、直截了当地写出来,把道理讲透彻,把意思说清楚,不要故意吞吞吐吐,忸怩作态,拖泥带水,将自己的一点点新东西淹没于拖沓冗长的文章之中。
邓拓讲,这就好比“把珍珠丢进了沧海,让泥水冲掉了金沙”,实在可惜。但是,如果文章仅仅是写得短,却言之无物,内容空洞,既无新观点,又无新材料,也不会让人满意,令人信服。
邓拓指出,“如果没有什么内容,写得很长固然没人爱看,假使分开写几篇短文章……因为内容空虚……表面看去,文章似乎很短,但在实际上不过是为短而短,内容仍旧换汤不换药……不仅骗不了读者,反而会更加引起读者的反感”。
邓拓强调,写文章要像北宋文学家苏轼那样“惟行于所当行,止于所不得不止耳”。文章要能耐读,让读者接受,产生共鸣共振,必须有新鲜精彩的内容。只要内容精彩,文字可以不拘长短,该长则长,该短则短,行止适当,凝练畅达,读者都是愿意看的。
“论文谈道,……不识何时倦”,是邓拓在一阙纪念鲁迅先生诞辰80周年的《青玉案》中的词句,我们借以用来形容他孜孜以求、不知疲倦的读书治学精神,也应该是恰当的。

邓拓


书法作品欣赏





作者:高冬梅


文章来源:《学习时报》2020年06月24日

责编:林苗苗

图片来源: 微信公众号“金台唱晚”


欢迎投稿,转发分享
投稿邮箱:qianxianwang@126.com




推荐阅读




中共北京市委前线杂志社新媒体矩阵


前线理论圈


前线客户端



东方红啦


中国大学生网

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

文章有问题?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